警告與提醒

1. 本文章有傷口過敏之畫面,可能會令人感到不舒服、噁心,自行斟酌是否要觀看

2. 我沒有醫療相關背景與知識,單純是把就醫過程和經驗統整;每個人的傷口狀況不同,我的經驗不一定和你一樣,因此個人的傷口狀況還是請依照專業醫師建議處理

皮肉傷意外

五月中某一天,我從宿舍騎著腳踏車返回實驗室的途中,宿舍道路有一區是校狗常駐的地盤,以往經常看到汽機車經過時被狗吠,甚至是追趕的情形,但沒想到有一天竟然是換我被追;這一追,行駛到一半到的我被嚇到,不小心讓肩上的背包捲入前輪,車子後輪騰空翻起,重重把我和車身摔到柏油路上,痛的我當場躺在地上動彈不得,東西也散落一地,十分狼狽。我的手肘與手掌背多出擦傷,右手手肘先著地造成劇烈的疼痛,但因為還有任務在身,忍痛辦完事情找人求,前往醫院急診就醫。

[重要] 傷口一定要在第一時間清理乾淨,最好是前往外科處理,避免後續感染與阻礙傷口復原! 自行處理傷口很多時候不夠徹底,建議還時就醫

一到外科,護士幫我清理傷口,並拍攝X光,醫師診斷後確定沒有骨折,我心中的大石頭才放下,心想只要幾個星期忍受傷口的疼痛,克服肌肉痠痛與瘀青就可以康復,可喜可賀,可以放心回家了!但是事情真的那麼簡單,那你就錯了…….

案發過程 - 從一般外傷到未知情況,最後確認是藥物過敏

我當時整理的事件時間軸,給醫生更詳細的資料,作為判斷的輔助(P.S. 只有前半段,後半段我用文字描述)

  • 5/13 ~ 5/20:受傷當天立刻去急診處理傷口,受傷後第一週,每天換藥二次與清理傷口
  • 5/20 ~ 5/27:但到了第二週傷口開始出現水泡,感覺不對勁;我每天都會去學校保健室換藥,學校護士也提醒我過敏的可能性。
  • 5/23:第一次外科回診醫師時,詢問水泡相關問題卻沒有得到確認,得到回答:『正常現象』;但傷口周圍開始出現腫脹,產生大量分泌物。
  • 5/24:第一次到皮膚科就醫,詢問醫師過敏的原因,醫師暫時也無法確定,但交代我要停止使用的外科的藥膏、從紗布配合藥膏改用純人工皮
  • 5/25:學校護士提醒我『使用人工皮要小心』『需要勤於更換』『用不好可能會造成傷口癒合時間增長、甚至蜂窩性組織炎』
  • 5/26:去另外一家外科就醫,想要再次確認傷口狀況,得到回答:『傷口照顧過度』,傷口持續紅腫流分泌物
  • 5/28:第二次到皮膚科回診就醫,確定是皮膚對藥物過敏(而非對人工皮過敏),開立抗過敏藥物與藥膏,因為分泌物過多,不適合用人工皮吸附,先改以用紗布搭配要抗過敏藥膏
  • 5/30:第三次到皮膚科回診,確認過敏反應減緩的狀況,停止使用口服藥物(因為會阻礙傷口癒合);外用藥膏繼續使用直到腫脹消失
  • 6/6 第四次到皮膚科回診,剩下外傷單純使用人工皮復原,醫師開立淡疤藥膏,外科治療過程差不多完成,剩下就是肌肉和韌帶的復原,如果在持續一段時間還是有異樣,可能就要去復健科報到

徬徨的就醫經驗 - 無法確定傷口狀況

  1. 為何外科醫生都沒有發現是藥物過敏?
    • 不知道傷口奇怪的原因,心中不安的情緒比傷口還嚇人
  2. 一種傷口,不同人會有多個不同的解讀,到底應該聽誰說的?
    • 真的只能靠自己要判斷
    • 要找到可靠有經驗的醫生,如果沒有至少要有耐心,願意聽你敘述病情(
      • P.S. 我要 diss 南門醫院外科某一位陳姓醫生,誤判傷口情況之外,還表現出一種看戲的感覺,並沒有很積極想知道我的病情來龍去脈,還說我是傷口過度照顧,這讓我很無奈與氣憤)
  3. 我是一般外傷,但我總共跑了 2間外科(總共3次) 1間皮膚科(總共4次),沒有一站式的服務嗎?或是整合性的單位可以處理嗎?
    • 後來有聽說,可以先看家庭醫學科,再請醫生判斷給予建議

寶貴經驗的學習

  • 傷口處理的基礎觀念

下圖是皮膚科的傷口照顧方式,請參考基本原則就好,第二項之後每個人狀況都不同

  • 藥物過敏真的是只有遇到才知道,遭遇過後一定要記錄下來,未來用藥時要特別注意,避免悲劇重演
  • 當傷口出現異樣(出現大量分泌物、腫脹),要積極尋求不同的醫師協助
  • 過敏問題最好是尋找皮膚科處理
  • 人工皮(傷口敷料)必須注意更換頻率
    • 一旦敷料吸附白色物質到鼓起,約1~2mm左右就應該更換
    • 不良示範:當撕起人工皮有非常多液體,並出現傷口組織液結成薄膜,或濕潤浮腫,代表傷口狀況不佳

其他觀察

從我這次的就醫經驗中發現,似乎許多外科醫生和護士對人工皮,抱持負面的看法,我想是因為看過很多案例傷患使用人工皮的方式不正確,造成傷口復原狀態不佳,甚至惡化都有。 但工具(人工皮)本身有沒有好與壞,只有適合與否與使用是否恰當,應該要了解清楚這些工具,可以參考一下文章:

參考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