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要點
文章主要分成
- 第一篇 Part I 是『讓李小龍你看見 Kanban 的美好』的統整和心得,參雜一些個人的解釋
- 第二篇 Part II 則是我嘗試使用學習到的kanban觀念,改進我的『個人看板』(尚未完成)
Kanban 簡介
如果你上網搜尋 Kanban 可能會出現,兩種最常見的解釋,其一是豐田生產模式的 kanban ,發明人為大野耐一,致力於工廠生產效率改善;其二為應用於軟體流程開發的 Kanban (Development),此方法著名得提倡者 David J. Anderson,他是微軟導入 kanban 方法等敏捷方法的先驅,解救微軟績效不佳的支援部門,設法尋找一套方法讓部門問題自然浮現;早期著名著作有 Kanban: Successful Evolutionary Change for Your Technology Business。
學習小技巧
知道方法或工具誕生的情境、原因與動機,可以幫助你更容易掌或它的特性,幫助釐清方法背後的邏輯 (類似於你認識一個人原生家庭和成長過程,更能深刻的了解這一個人,以及解釋他的舉動背後的動機)
讓李小龍你看見 Kanban 的美好 Presentation Slide, David Ko [4] 幫我們整理好了,我就直接引用其內容輔助解釋!
採用 kanban 使用情境的基本原則
kanban『使用情境的基本原則』,包含:
解釋
- 由你現在做的開始:團隊必須已經有自己一套運作的流程,kanban適合在這種情境下導入,進而融合現有模式進行改善
- 以 漸進和演化 的方始改變:如同勸人不要想一步登天,組織運作變革要成功,通常是漸進式、一次一小部分,慢慢找出適合每個團隊的方式
- 尊重 目前的角色,責任和工作頭銜:如同上一點所提,漸進式的第一步,就是尊重目前有的現況
定義
我們回頭看看 wiki 頁面怎麼描述 kanban:
統整一下
kanban 的目標:
- 改進系統瓶頸
- 平衡需求和資源
藉由
- 視覺化流程,讓工作流程可以顯現在 kanban 上
- 輔助決策,知道如何調整團隊運作
kanban 的核心招式
我們引用 reference 的投影片[6]
其中五點都有英文的解釋,我就不贅述;聚會投影片有提到額外一點『實現反饋迴圈』,我想指的是當運行kanban一段時間後,不單只是找出瓶頸,更會對kanban機制加入客製化調整,例如:增加新增 column list 作為緩衝或有額外的狀態定義……等等
Kanban 和 李小龍哲學的相似之處
如同李小龍對武功的見解,可以由『Be Water My Friend』影片中的歌詞體現;相似的, Kanban 並__沒有固定形式__,一切__基於基本原則__,根據使用情境開始演化改善,找出最有效率的方式;此外 Kanban 除了__製造業__和__軟體開發團隊__,也可以廣泛使用在__測試團隊__、維運團隊、行銷部門、跨部門合作……等等;甚至是不同層級的應用場景,例如:個人看板(Personal Kanban)
如下圖:Kanban 明顯的功效,是用視覺化找出尋找瓶頸,設法顯現問題並團隊一起解決,反之,如果連問題在哪都不知道,難以修整改進;
如下圖,Kanban 上的 Task 流動情況必須是流暢,就如水的流動,就如同水流不順暢,找出淤塞處給予清除。
Kanban 演化範例
簡單kanban
下圖依照右上角次序從 1~4,從最簡單的 kanban 演化呈現優先順序的 Next Column ,挑選出要先作的事情;雖然目前 kanban 下圖2 可以呈現每個人工作狀態,但如圖4所說,目前還缺乏了一些東西。
團隊合作與更詳細的流程
下圖5 為加入各個 column list 加入 task 數目限制,同時以個人為單位分出 task 的河道 下圖6 轉而用 avatar 阿凡達(個人頭像),比較親切;也希望團隊可以共同分擔任務,互相幫忙協助
下圖7,8 比起上圖6 有加註更詳細的流程,加入限制團隊WIP數目
Task Card 內容改善
下圖9 針對 task card 的內容加入更詳細的描述;下圖10則是加入急件/一般/重構不同急迫程度的通道,同時,也位 task 加入開始與結束時間等相關資訊
更大的流程視野
下圖11,12 擴大從需求到交付的範圍,可以綜觀整個產出的流程
系統化的改進方式
提及改進的方式,就得提到『目標:簡單有效的常識管理』這本書所提及的限制理論 Theory of constraint [7] 也可以參考 Ruddy Lee [8]的文章,也很簡易的說明
在 下圖a 中有詳細介紹:
- 辨識問題
- 善用限制(我自己認為理應翻譯成『妥善有效率使用受到限制的資源』)
- 順從限制(設法減少受限制資源的工作量)
- 鬆綁限制(最後才是增加受到限制的資源)
但通常慣老闆都是直接跳到 4. ,懶得花時間找出系統瓶頸的原因,只想要花錢多雇用人解決,但對解決問題不一定最有效率的方式。
下圖 b,c,d 是一個從 kanban 找出團隊測試部分為『限制』,設法以限制理論改進的案例,也可參考 David Ko 的舉例 [9]
真實情況的例子
下圖為分享中的實作案例,其中的問題都非常實際,都有可能出現在現實公司情境,具備參考價值。